今天是
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农历乙巳年(蛇)腊月初六
|
新年假期第一课:把防灾减灾抽象知识具体化
信息来源:互联网 ‖ 发稿作者:咸汉斌
‖ 审核人员:阿兴 ‖ 审批人员:阿兴 ‖ 发布时间:2020年01月12日 ‖ 查看194次
伴随着“轰隆隆”的阵阵响声,屋内灯光闪烁,孩子们被震得上下颠簸、左右摇晃——这是在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模拟体验地震发生时的场景。 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大力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,积极推动安全宣传“进学校”等常态化安全知识普及工作,1月8日,联系哈尔滨德强学校组织120余名学生和家长到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馆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。 “在防震减灾科普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,主要是让同学和家长们对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工作有更深入、更直观的了解,从而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,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应变处理能力。”德强学校初中部李明明老师说。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学生和家长们依次参观并体验了逼真刺激的地震模拟小屋、震害防御体验、场景逃生训练等项目,通过观看地震应急救援和防震避震知识宣传片,直观了解到地震发生的机理和应急避震及震后脱险、自救等常识。针对中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,讲解员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授如何开展地震自救互救,还不时加入问答环节,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于防震减灾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,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。 在地震模拟小屋,学生们感受到了地震来临时的“真实”体验,大家双手紧握座椅,有的还结合刚刚学到的自救常识利用屋内的桌子、坚固家具等设施保护自己。很多学生表示,在防震减灾科普馆对地震有了更多的了解,不再是一提到地震就先想到害怕,当地震真的来临时还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,回到学校后也要积极宣传防震自救常识。 “学校在防震减灾科普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了常态,这也是安全宣传‘进学校’的具体体现。今年,哈尔滨市继红小学、蓝天幼儿园、风华小学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等学校师生陆续到馆参观体验,亲身感受‘震感’,使抽象知识更具体化,让孩子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逃生自救的实践中去,真正做到教育一个孩子,影响一个家庭,带动整个社会。”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讲解员王雪娇说。 据了解,自黑龙江省委、省政府《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》出台后,按照“建设多类型、综合性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,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”的要求,各级减灾委员会积极推进科普基地建设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省已经建成气象、地震、消防等科普馆和展厅180余个,每年接待参观体验群众6万余人次,大力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共治。
|
|
|